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湘江潮涌 触达世界——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硕果累累

2023-09-25 17:23     来源:华声在线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张 笛

大江奔腾,洪波涌起。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奔向大海。

湘江北去,出洞庭,接长江,奔大海,开放浪潮是大势所趋,是中部湖南的必然选择。

四年申报,一朝梦圆。2020年9月24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涵盖长沙、岳阳、郴州三大片区。

今年是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三周年。湖南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瞄准“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战略定位,锐意进取、勇于突破,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形成湖南特色制度创新成果84项,新设企业3.5万多家,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今年分别占到全省总额近三成……

脚下这片119.76平方公里的“试验田”,正崛起为开放高地。

持续释放改革创新红利

形成特色制度创新成果84项

在长沙国际邮件互换局,一件件进口货物排列整齐,正通过传送带被送入查验区,接受海关检验,里面不仅有国际邮件,还有国际快递、跨境电商包裹,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端口选择货物类别,就能实现三种不同业务类型的货物同一平台接受海关监管。

“‘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集约发展新模式’将通关时间压缩50%,企业综合运输成本降低约30%,让贸易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据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邮快跨”新模式有效推动长沙跨境电商产业加快集聚,这一模式也成为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以来诞生的首个国家级案例。

创新,意味着试在前、走在前。“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湖南自贸试验区的责任与使命。

3年来,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打造国际投资贸易走廊等7个重点领域,深入实施了119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了两批共计84项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升级”“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集约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等7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在全国复制推广和推介。“内河进口转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综保区优化进出区管理”“烟花爆竹出口智能化全流程监管”等5项创新举措在海关总署备案,26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2022年和2023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商务部研究院评价湖南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质量步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方阵。

企业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如何解决制造业企业“不敢转、不会转、资源少、管理难”的痛点难点?长沙片区打造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升级新模式,联动政府、企业和专业机构,约定转型成效,提前给予支持,提升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铁建重工、三一集团、博世长沙、山河智能、延峰汽车和湘江电缆等企业率先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标杆应用场景。

一边是融资需求,一边是风险防控,如何在其中寻求平衡?岳阳市在全省率先建立2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资金池,解决企业融资难、渠道少的问题。

10天签约、100天过渡厂房第一台机组下线、177天新厂房竣工投产,郴州片区首创“企业服务专员+重点项目服务专员”两员服务机制,让三一重能项目体验到了“自贸速度”。

……

创新,一旦有了“零”的突破,成果接踵而至,能让一棵树变成一片林,让一滴水汇成一条河。

优势产业阔步走向海外

助推全省进出口总额三年跨越3个千亿级台阶

9月,湘江水面平阔,岳阳城陵矶国际集装箱码头,江面船舶穿梭,江岸车流如织。

与全世界做生意的湖南人,将湖南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小到君山的茶叶,大到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大举进入全球市场,展现了“湖南制造”的高度。

长沙,当先锋、挑大梁,外资外贸量质齐升;岳阳,伴港而生,依港而兴,围绕城陵矶港推进对外开放;郴州,湖南的“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三年来,三大片区因地制宜、拓荒不止,“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无疑是最真实的写照。

长沙片区加快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2022年海外营收分别同比增长47.19%、72.6%、512.04%、68%。长沙片区培育形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1家、省级“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家。三一重工18号工厂、博世长沙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临空产业、现代种业、国际会展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岳阳片区加快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岳阳片区围绕“水水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进一步强化城陵矶港枢纽集货功能,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百万标箱。引进新金宝、卂龙、鑫源链、易亲电子、海铭德、紫光半导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中创空天、攀华等新材料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整车、粮食、橡胶等大宗进口贸易快速发展。

郴州片区围绕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补强开展精准招商,2023年以来共签订有色实体投资项目8个,矿贸及总部经济项目10个,签约金额60亿元以上,有色矿产品贸易额达400亿元以上。

自贸试验区开放引领作用加快彰显。3年来,湖南进出口总额连续跨越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三个大关,国际经贸“朋友圈”拓展到231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建设一批开放发展平台。全力打造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三个国家级平台,加快建设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来华留学生创业港、中非标准合作创新中心、中非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2021年、2022年全省对非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8.52%、42.8%。国际物流枢纽平台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长沙)2022年发运1020列,开行量位列全国第三,中欧班列南方集结中心初现雏形。

实招打造“高阶”营商环境

有力度、拼速度、讲温度

水广鱼大,山高木修。

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者们深谙,好的营商环境对于吸引优质资本,如源头活水,因此亮出的都是实“招”。

省部共建加快推进,先后与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等国家部委签订部省合作协议。组建两轮驻京工作专班,深入对接国家有关部委,协商突破重点难点改革创新事项。邀请商务部、国务院参事室等有关负责同志多次来湘调研指导自贸试验区建设。

省内联动全面展开,全省上下群策群力,省级和长沙、岳阳、郴州共出台80余项政策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2022年省财政兑现自贸支持资金2.93亿元,累计安排专项债券190.7亿元。依托省科技创新计划,支持自贸试验区创新主体加强技术攻关,推动国内外优质科创资源在区内落地。

2022年3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共9章60条,将巩固湖南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作用。

成立自贸国际商事巡回审判庭、自贸人民法庭、自贸法律服务中心,打造闭环式司法服务体系。长沙、岳阳、郴州三地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服务保障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合作协议》,共同发布典型案例和工作经验,推动形成司法协同保护格局。

不断刷新的湖南自贸速度,助力企业“跑”得更快、“走”得更远。

在岳阳片区,海铭德(岳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红外遥控器出口的外贸企业,从签约到投产仅3个月。企业不仅享受了临港高新区厂房租赁减免,还获得了进口生产设备引进的安装补贴等自贸区红利。

持续融入粤港澳“朋友圈”的郴州,着力扩大粤港澳“跨省通办”,“他乡”群众也能享受到“家乡”服务。

三年来,湖南自贸试验区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市场环境不断规范,法治环境不断净化,重商安商氛围不断浓厚。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企业们将目光纷纷投向湖南自贸试验区。截至目前,来湘投资“世界500强”达188家。两年来,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638家,累计到位资金7454亿元。

把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使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放大制度创新外溢效应,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年7月,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工作推进会暨授牌仪式顺利举行。长沙、株洲、湘潭、邵阳、怀化等12个市州的24个经济功能区成为湖南首批协同联动区,将与湖南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对接合作、资源共享,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更好地发挥自贸试验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此外,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湖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持续深化湘琼自贸区港合作,共同建设湘琼飞地产业园,积极打造湖南先进制造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前进营地。

向开放而生、因改革而兴。

2023年,湖南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三周年。这片红色热土已整装待发,准备述说新的自贸试验区故事。

所有为梦想而奔跑的脚步都将带领我们去往更美好的远方。

未来,湖南自贸试验区将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做好优势产业国际化开放发展文章,做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文章,做好区域协同联动创新发展文章,加快打造自贸试验区标志性工程,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贡献自贸力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