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中时深度丨从“试验田”到“新高地”自贸试验区迎来战略升级

2025-11-13 10:0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以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迎来全岛封关运作。这不仅是海南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从“探路”走向“引领”的标志性事件。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破题,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已深耕十余年,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开放格局。当前,面对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与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自贸试验区的使命正全面升级。本期中时深度聚焦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入探讨其如何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如何通过系统集成改革破解政策碎片化难题,如何在扩大开放中统筹发展与安全,展现中国通过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图片来源/新华社

核心观点

面向未来,自贸试验区的提升将是一场涉及观念、制度、政策、能力的全面革新。其路径将紧紧围绕“制度型开放”这一核心展开,推动开放重点从传统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海南省,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岛屿省份,正再次成为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风向标。

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在此关键节点,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听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汇报时强调,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这一定位为海南的改革开放锚定了新坐标,也为全国自贸试验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时间回拨至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磅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试验田”到“新高地”,从探索建设到战略升级,关键词的迭代,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层转型。而历经十余载深耕不辍,覆盖全域的自贸试验区矩阵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其早已超越政策洼地与单一制度创新的“探路者”定位,正以制度型开放“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示范者”、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器”的三重身份,扛起更艰巨、更富雄心的时代使命。

使命升维

赋予海南“重要门户”的战略定位,恰似一枚解码中国开放战略转型的钥匙。在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国际经贸规则深刻调整的当下,这一定位既凸显了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更赋予了自贸试验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核心使命。作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集中的特殊经济区域,海南自贸港的封关运作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了应对全球变局的“中国方案”——通过制度型开放破解国际合作壁垒,以系统性改革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此时全面落地推进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应对全球变局、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深远考量。从国际来看,《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新型区域贸易协定正在重塑全球经贸规则体系,传统货物贸易、投资便利化层面的开放已难以适应国际竞争新要求,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环境,自贸试验区作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先行官”,必须通过战略升级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累经验。

从国内发展脉络看,实施提升战略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正致力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通双循环的堵点、卡点,关键在于实现制度层面的顺畅对接。自贸试验区身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汇点,其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更为兼容,从而更高效地配置全球优质资源,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这要求自贸试验区不能止步于创造“贸易便利化”的局部优势,更要致力于营造“规则国际化”的整体环境,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更强大的制度引擎。

回望“十四五”时期,我国自贸试验区发展已为此次战略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我国自贸试验区的改革从“便利化”迈向“自由化”。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为例,其首创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不设账册”模式,是对传统边境管理的革命性突破。海南自贸港推出的“两个15%”所得税优惠、加工增值免关税,以及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均是触及制度内核的深度探索。在开放能级上,自贸试验区已成为稳外贸稳外资的核心支点,虽然所占的国土面积不大,但贡献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在全国占比均保持高位,2024年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9.6%和24.3%。同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等,自贸试验区的营商环境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的高度契合,也反向推动了国内改革的深化。这些成效表明,我国自贸试验区已具备了从“探路”迈向“引领”的底气和能力。

以制度竞争力赢得未来

面向未来,自贸试验区的提升将是一场涉及观念、制度、政策、能力的全面革新。其路径将紧紧围绕“制度型开放”这一核心展开,推动开放重点从传统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要求自贸试验区必须勇于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数据跨境流动是当前全球数字贸易竞争的焦点,也是企业出海经营的现实痛点。下一步,可在若干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如上海、海南),率先探索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制定重要数据目录,试点建设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为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积累“中国经验”。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基石,也是国际经贸规则的刚性要求,这要求自贸试验区建立与国际高水平协定相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系统集成改革是提升战略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过去的改革多是“单兵突进”,未来则要强调“军团作战”,打破部门、领域间的政策壁垒,实现改革举措的有机联动与协同增效。在产业生态培育上,提升战略要求制度创新从“普惠式”转向“精准式”。各个自贸试验区应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前沿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进行制度创新的“精准滴灌”,形成“制度创新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避免同质化竞争。

统筹发展与安全,是贯穿提升战略全过程的一条红线。更高水平的开放意味着更为复杂的风险挑战,构建与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风险防控体系至关重要。这需要建立健全覆盖贸易、投资、金融、数据、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链条风险监测、预警与处置机制。提升“管”的能力,与扩大“放”的范围同等重要。通过智慧监管手段的提升,确保在“放得开”的同时,能够“管得住”“管得好”,实现开放与安全的最佳平衡,这是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行稳致远的基本保障。

从星星之火的“试验田”,到如今旨在引领开放的“新高地”,中国自贸试验区的这场战略升级,承载着在复杂变局中开辟发展新赛道的期望。它不仅仅关乎若干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关乎中国能否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注入更强大的中国动力。这条跃升之路,正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迈向新征程的生动写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