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从“空间转移”到“产业重塑” 广西精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025-07-24 16:52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7月,“国字号”盛会的聚光灯再次对准广西——

在7月19日至20日举行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上,1500多名国内外嘉宾云集广西,共谋产业转移发展大计、共享开放合作商机。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开幕式现场。记者 邓华 摄

盛会交出亮眼成绩单:活动共汇集产业转移签约项目296个,总投资额达2173亿元。从人工智能到装备制造,从新能源到新材料,越来越多行业领军企业跨越山海,与广西奏响“双向奔赴”的产业发展协奏曲。

这已是该国家级产业转移活动自2023年以来第三次选择广西。在产业梯度转移这场“接力赛”中,广西何以持续释放强劲“磁吸力”?又将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的“三级跳”,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升级?

透过这场高规格盛会,从一次次握手、一份份合作成果中,广西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正逐渐清晰。

转什么?

引智招新,瞄准新产业新赛道

“‘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路径,为人工智能企业在广西发展打开了更多想象的空间。”7月20日,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上,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郭彦东道出了许多企业的心声。

今年,这家总部在深圳的具身机器人智能企业,接连在广西落子布局——

与广西润建联手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推动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

仅用两个月时间,该企业研发的具身大模型成功在东风柳汽全场景落地应用,创下了从研发到应用的“非常规速度”。

据郭彦东透露,依托在广西的布局,不久前,智平方与越南最大的民营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推动机器人出口到东盟市场。

随着人工智能的热潮滚滚而来,广西全面布局新领域新赛道。越来越多的东部企业,像智平方一样,寻机而来,与广西携手开拓AI产业新蓝海。

今年的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特别开设了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题对接。会场内,高朋满座、人气火爆,会场外,正在加快建设中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成为与会嘉宾共同关注的焦点。

与会客商现场咨询体验人工智能产品。记者 沈程 摄

在经过实地考察和多番考量后,英联(厦门)金融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次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上签约落子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跨境贸易数字金融智算中心项目。

“近年来,广西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商品总额屡创新高,而且当前广西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为开展贸易金融智能大模型研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该公司董事长郑明程表示,“我们希望借助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展示中心。记者 周军 摄

投资人工智能的火热,折射出产业转移的发展之变,也折射出产业底色相对传统的广西,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趁势提升能级的雄心。

“突出人工智能赋能是今年广西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的特点之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贤海华表示,在产业转移的“接力赛”中,广西不仅仅是做原有技术和生产能力简单平移的承接者,而是要通过招智引新,开辟新产业新赛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跃升,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西寻机遇,东觅空间。新一轮产业转移早已不局限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迁移。西部地区找准自己的产业特色和发展坐标,同样可以成为前沿产业对接地。

此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中,共签约人工智能项目20个,签约金额达108亿元。此外,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及储能、生物医药、新材料5个新兴产业领域和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学、深海空天4个未来产业领域达成超600亿元的合作签约。

作为三次参与广西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的“老朋友”,中国丝绸协会监事长钱有清曾多次组织东部企业到广西考察,“传统产业转移更多考量的是要素成本、资源优势、政策红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东部企业更看中的是承接地开放发展的理念、创新转化的能力。今年的产业转移对接发展活动,无论是从活动主题设置还是从实际落地项目上看,广西都展现出强大的向‘新’力。”

如何转?

精准有序,立足特色错位发展

2022年,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百色市政府与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榕融新材料投资超百亿元在百色建设年产万吨氧化铝纤维制造基地。

两年后,这个国内规模最大的氧化铝纤维制品单体工厂一期项目正式投产,成为全球第三家、国内第一家具有氧化铝连续纤维工业化量产能力的龙头企业。

“这个项目是东西部携手合作、互助共赢的最好见证。”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关克田在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上表示,百色铝产业根基深厚、区位优势突出、上下游配套聚集,为企业快速释放产能、降低综合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公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进行技术研发、工艺优化,也推动着百色铝加工产业链不断向上攀高,提升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产业转移不是盲目搬迁,而是通过“量体裁衣”的深度重构,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产业协作机制。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程度不一,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产业梯度转移的要求下,“精准有序”对接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广西编制应用工业树产业林布局全景图,“按图索骥”布局产业、“有的放矢”招引企业,引进比亚迪、华谊等龙头企业200多家。在链主效应的带动下,一棵棵合作之树已延伸出一片片枝繁叶茂的产业林。

今年的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结合广西优势产业,设置了5场专题活动,聚焦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特色轻工、沿边临海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对接。全区多个设区市纷纷亮出各自产业图谱,拿出满满诚意,盛邀与会客商共享产业转移新优势。

“目前,百色已形成了一批铝基、锰基、化工、碳酸钙等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在新材料产业专题活动上,百色市市长王永超如数家珍,“‘原料—加工—应用’一体化产业链正成为吸引投资的核心竞争力。”

在来宾,上汽通用五菱、上海汇众汽车、安徽中鼎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中国东盟泛铝件先进制造(来宾)基地,一个全国高端汽车铝部件核心示范区正蓄势待发。

“目前,来宾大力推动铝产业‘串珠成链、织链成网、集群发展’。”来宾市副市长杨远艳在对接活动上透露,“预计2030年基地产值将超500亿元。”

在特色轻工专题对接活动展示区,钦州坭兴陶、河池丹泉酒、贵港的羽绒制品等广西特色轻工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参观、洽谈。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广西轻工产业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投资机会清单,为区域产业合作搭建沟通桥梁。

特色轻工产业专题对接活动上的广西特色产品展区。记者 邱石佑 摄

老牌工业城市柳州聚焦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速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广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产业生态日益优化。”轾驱(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正雨以企业在柳州的发展经历作为佐证:“目前柳州奥兴汽配、臻驱科技(柳州)等企业已进入公司的供应链,依托柳州市新能源汽车集群,今年上半年,轾驱柳州公司完成营收超2亿元,成为轾驱科技全国扩张布局中的关键一环。”

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石化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签约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42个、签约金额1464亿元,形成了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链、突破发展新兴产业链的良好势头。

怎样接?

锻造软实力,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

在北海市银河芯片产业园的自动化生产车间里,一颗颗高精密芯片电阻器从生产线上有序产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能源电力、智能制造、5G通信等高端产业领域。

北海市银河芯片产业园内的精密芯片电阻器生产车间。记者 宋瑶 摄

2023年,正是在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中,四川永星电子有限公司与北海高新区签下合作之约,投资25亿元建设银河芯片产业园。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实体经济服务员‘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贴心服务。”北海永星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劳永平深有感触地说,得益于政府部门在加速项目建设审批、促进金融机构对接等方面的支持,银河芯片产业园一期生产基地于2024年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上规”的目标。

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是一场双向奔赴。如果说区位优势、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引得来”的前提,那么,一流的营商环境、亲清政商关系,则是企业“留下来”“发展得好”的关键。

在今年的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上,众多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广西的营商环境。

“从实地考察到落地签约,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签约仪式上,唐传生物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董事长萧忠实难掩心中的激动:“选择在崇左市江州区建设蔗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中国的糖都,更重要的是当地为企业提供了包括进入市场、要素保障、经营环境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这让我看到了政府部门的真诚与担当。”

入桂发展已达20年的湘潭电化,在靖西设立的生产基地已累计投资超30亿元,成为该公司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

“20年来,广西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湘潭电化集团有限公司驻广西联络办主任马英武透露,今年公司计划新增14.5亿元投资建设百色市生态型锰基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构建“锰矿采选—冶炼—深加工—固废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与湘潭电化一样,钦州锦峰海洋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筹划着进一步扩大在广西的发展版图。

据钦州锦峰海洋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栎介绍,锦峰集团总部设在长沙,去年底,钦州子公司反向收购了长沙锦峰,成为了整个集团的母公司,未来将力争打造成为一个成本领先、交付高效,辐射国内国际双市场的风电装备制造和出口基地。

环境如水,企业如鱼。无论是项目落地还是增资扩产,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企业对发展环境的认同、对发展前景的信心。

当前,在全区各地,自治区领导、工作专班、实体经济服务员“三位一体”一线服务,24小时响应企业诉求、为企业服务、解决困难,破解发展的堵点、难点。

各地围绕产业转移招商引资项目从洽谈到落地达效的全链条,已构建起“招、谈、落、服”服务工作机制。

随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广西正构筑起产业转移的“强磁场”。

(记者 骆万丽 梁菁惠 郭亚琼 沈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