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创新提出国门文化带建设理念,深入实施“爱国固边,文化睦邻”工程,持续丰富建设内容,拓展服务载体,扩大覆盖范围,初步打造出具有防城港市特色的国门文化带,为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有力推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
8月18日晚,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云南省文旅厅、红河州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的2025年国门文化“极边好声音-红河国门歌会”活动,在云南省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举行。活动发布了20个“2025国门文化建设创新项目”获评名单,由防城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报送的“边境文旅深度融合新样板”案例成功上榜,并在名单中位列第二,充分彰显了我市在探索边境文旅融合路径、创新国门文化建设模式上取得的积极成效。
整合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文旅融合是激活边境文化活力、释放旅游价值的有效路径。我市以试点建设为突破口,率先推进村级文旅机构功能融合,成功打造竹山村国门文化大院国家级文旅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村级试点。在此基础上,提炼推广竹山试点经验,在全市11个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与景区,建成一批文旅服务一体化的村级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串联形成边境地区村级文旅融合示范带,让边疆乡村成为展示国门文化的“微窗口”。同时,推动景区服务功能升级,在部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增设公共文化服务模块,打破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机构间的隔阂,实现文旅资源高效整合开发,既丰富了边疆文旅产品供给,也为游客带来更具沉浸感的文化旅游体验。
文化育人,夯实爱国固边根基
“边疆稳则国家安,文化兴则边疆兴”。我市以国门文化爱国铸魂工程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爱国固边文化阵地体系。一方面,打造标志性文化载体,建成百里国旗耀边长廊、那厚剿匪纪念馆、刘永福故居展厅,推进刘镇夏故居展馆建设,同步建成5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承基地、40个同心文化载体,构建起强大的铸魂爱国文化阵地。另一方面,深化实践育人,成立守碑护边党支部和红领巾护界碑小队,组织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常态化开展守碑护边行动,通过“沉浸式”实践,让“护边有责、守边尽责”的理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切实夯实边民群众爱国固边思想根基,凝聚起共护边疆稳定的强大合力。
创新载体,优化惠民服务
为让更多市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我市聚焦边境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实施“艺术点亮国门”“书香沁润国门”两大工程,创新服务载体、延伸服务触角,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边海一线。建强服务阵地,在边境乡村建立“国门艺术之家”和民间文化艺术展示空间,依托“候鸟”文化志愿者开展基层文艺骨干培育指导,激活群众文化创造力。深化文化惠民,“十四五”期间组织“国门文艺轻骑兵”巡边海150余场、“戏曲进乡村”约800场、“送书下乡”300余次、“四季村晚”60余场,惠及群众30多万人次,将歌舞、戏曲、文物展览等“文艺盛宴”送进乡村、哨所与校园。优化服务网络,在村屯、城乡布局建立读书角,其中东兴市打造的北投文化驿站(中越书屋),多次举办中越友谊主题文化交流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生活,也促进了跨境文化交融。
加强交流,丰富边民精神世界
我市大力实施文体惠民睦邻工程,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的文体交流合作,既满足边民精神文化需求,又从地方层面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在跨境交流方面,推进“跨国村晚”推广工程,东兴市江平镇氵万尾村入选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夏季示范展示点。举办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节足球友谊赛、中越青年界河对歌等多项交流活动,以文体为纽带拉近两国边民距离,促进民心相通。在区域联动上,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参与举办“边疆人民心向党”桂滇五边境市(州)艺术联展,共同展示边疆地区文化建设成果,不仅促进了滇桂两省(区)边境五市(州)在文旅领域的深度合作,更凝聚起边疆地区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