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的防城港市,南临北部湾,西与越南相连,十万大山横亘中部,是一座“城在海中、海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这里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荣获“中国长寿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生态底蕴深厚,发展文旅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十四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游、中越边境风情游、森林温泉康养游,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山下海出国”旅游格局,“海边山”特色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文化筑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升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大力实施国门文化带“八大工程”,初步构建起具有浓郁防城港特色的国门文化带,文化惠民工程结出丰硕成果。
基层文化服务亮点纷呈。东兴市竹山村成为全区唯一的全国文旅公共服务功能融合村级试点单位,探索出基层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努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组织举办送书下乡、“周末读书汇”“戏曲进乡村”“国门文艺轻骑兵”巡边海行动、优秀剧目引进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逾千场次,受益群众超过30万人,形成中越界河对歌、大榕树朗读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东兴市万尾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中的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东兴市江平镇获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艺创作与文博事业齐头并进。全市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近百个,原创舞蹈《虾仔虾》获得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我市参赛作品获得4个一等奖,居全区14个设区市之首。文博工作实现新突破,新增市县级文保单位4处,晋级自治区级文保单位3处。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8处,增长率达31%,暂居广西设区市第二。编撰出版《潭蓬运河研究》《洲尾贸易场:汉代以后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变迁与延续的历史见证》《广西唐代运河与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等学术论著,填补了地方历史研究空白。市博物馆晋升国家二级博物馆。新增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15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发挥优势,做好“海边山”三篇文章
“十四五”期间,我市精准施策,围绕“海边山”这三要素持续发力,推动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释放“海”的活力。建成白浪滩景区、京岛风景名胜区、西湾旅游景区、簕山古渔村、七彩贝丘湾、火山岛等众多滨海旅游景区景点。东兴中越界河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开通中越界河游、北部湾(防城港)海上观光游、防城港至海南海口客滚航线。广旅·白沙湾国际康旅度假区、中国·防城港体育小镇、白浪滩·都市里、温德姆酒店度假区、江山半岛月亮湾·风情海岸等一批滨海重大文旅项目稳步推进,其中,广旅·白沙湾国际康旅度假区(一期)首开区投入运营。
发挥“边”的特色。成功打造东兴国门景区、东兴中越界河风景区、屏峰雨林公园、金沙水旅游度假区、瑶寨九龙潭漂流景区、野人谷景区等沿边旅游景区,形成了充满异域风情的边境旅游带。边境游、跨境游热潮涌动,2024年东兴口岸累计出入境人数高达858.1万人次,居全国沿边口岸第一位;入境边境游客达13.08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描绘“山”的壮美。横亘中部的十万大山是天然的生态宝库。依托于此,开发建设了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百鸟乐园、十万大山布透温泉、十万山七星顶、皇袍山等景区。十万大山布透温泉获评广西十大森林康养基地、广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百鸟乐园获评广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西职工疗休养基地,十万大山森林温泉康养旅游品牌逐渐打响。
经过五年发展,全市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3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7家;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32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个;全市共有旅行社53家,星级酒店13家。202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3987.7万人次,同比增长14.3%,实现旅游收入363.78亿元,同比增长14.9%,文旅产业作为经济新引擎的作用日益凸显。
跨境融合,中越文旅合作深化拓展
作为中国与东盟最便捷的海陆门户,我市在“十四五”期间深入开展中越人文交流与旅游合作,成果丰硕。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的改革建设案例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防城港经验”。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东兴口岸智能化建设持续推进,通关能力名列全区边境口岸首位。新开通东兴口岸跨国公交线路、峒中口岸(含里火通道)中越跨境旅游线路,进一步丰富了跨境旅游的选择。国道G219(防城港段)提升改造完成,沿线配套的景区、观景平台、标识系统、驿站等设施不断完善。
中越文旅交流和区域文旅合作日益加深。以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为契机,组织市艺术团赴越南广宁省参加下龙嘉年华活动,原创节目《霓裳八桂——广西十二世居民族服饰秀》成为焦点,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持续成功举办的中越界河对歌、中越边民大联欢、中越(东兴—芒街)商贸·旅游博览活动,已成为两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品牌平台。深化与越南旅游合作,来自越南河内、下龙、芒街等地约100家旅行社分批组团来我市开展跨境旅游踩线活动,互推中越旅游资源与精品线路,探索跨境旅游合作新路径。
业态创新,文体旅深度融合激发新活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文旅+”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农业、商贸深度融合,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品牌节庆活动精彩纷呈。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北部湾开海节、京族哈节、瑶族阿宝节、簕山观潮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创新举办2024“浪漫北部湾·潮派嘉年华”欢乐周、“酷跑盟马·乐购港城”、2025防城港旅游年、“活力夜广西”嘉年华等重大活动,有效集聚了人气,掀起了文旅消费新热潮。实施文化润景工程,在重要节假日期间,各景区举办音乐节、美食节、非遗展示和民俗表演等活动,极大丰富了游客体验,促进了二次消费。
红色研学与体育赛事“双轮驱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北港故里、白龙古炮台、大清国一号界碑、东兴侨批馆等一批红色研学景点,推出“红色边关之旅”等多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同时,充分发挥“海边山”地理优势,成功举办了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防城港赛段)、中国—东盟马拉松、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节足球友谊赛、中越国际友好交流竞跑、北部湾国际帆船公开赛暨广西帆船城市联赛(Hobie16级别)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滨海、跨境品牌赛事。防城港市帆船基地(市民航海中心)入选广西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海边山”金字招牌,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深化跨境旅游合作,创新发展业态模式,不断提升“海边山”特色文旅品牌影响力,为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注入新动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防城港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