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我市发展的高度;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我市发展的幅度。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36.83亿元,跨过800亿元,首次迈上900亿元台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和“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全市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成为广西第四个规上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的设区市。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35.61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67.55亿元,总量再跃一个百亿台阶,全年固投增长15.6%,工业投资增长50.8%;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
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
2021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开放为引领,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南向门户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
——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十四五”规划期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屡创新高,2022年成功突破200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200家,培育建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培优育强提质进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3家。新增链主型龙头企业4家,龙头企业8家,新增300亿元以上企业2家。截至2024年,年产值超“百亿”的企业达到4家,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的中大型企业27家。
——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四五”规划期间(2021年至2025年7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近千亿元,“4+5”产业规模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钢铁产业方面,已构建起“铁矿石进口—钢冶炼—轧制—精深加工—应用制品—废钢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广钢2、3号高炉、3800mm宽厚板、盛隆二期技改等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市千万吨级钢铁生产能力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汽车用钢、合金新材料、特种钢、电工钢、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等下游产业发展;榕泰精品冷轧等重点延链补链项目开工,助力价值链提升;国强新能源及安全材料智造、国电交通标准件、神龙涂镀板带、榕鼎镀锌钢管、宏旺硅钢等一批下游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品延伸至钢构件、工业管材、标准件、硅钢、镀锌板材等多个领域。
有色金属产业方面,金川二期30万吨铜冶炼项目建成投产,全市铜产量由50万吨/年提高到80万吨/年;华昇二期200万吨氧化铝项目竣工投产,广西防城港港口生态铝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后我市氧化铝产量将能够达到近700万吨/年。初步构建起涵盖电解铜、氧化铝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有色金属产业链。
粮油食品加工产业方面,形成粮油加工为主导,制糖、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香料加工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金龙鱼、香满园、津乐、民得福等食用油品牌。广西东盟中药材香料智慧产业园、龙源山茶健康产业综合示范、鼎佳农产品及预制菜、中盟生鲜食品深加工、盟兴预制食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实现开工建设;澳加生物饲料添加剂、聚馨麦芽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绿色新材料产业方面,长科二期年产50万吨ABS、年产9万吨工程树脂黑色母粒技改、广西汇金锂电池新材料(一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川金诺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形成涵盖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建材新材料等在内的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
能源产业方面,白龙核电一期、红沙核电三期启动建设;红沙核电二期核电机组商运投产,“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A场址一标段全容量并网发电,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全力推进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建成昆泽中药配方颗粒、赣华真美蛋白多肽、金圣堂蛇原料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华仞CDMO等重大项目,引进药明康德、常春生物、联影医疗等龙头企业,创新药物研发、实验动物模型等领域进展成效显著。
其他产业方面,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上企业培育实现“零”的突破。
——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工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自2022年以来规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在90%左右。在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制糖、造纸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节水型企业建设,累计完成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超70个,节能量超100万吨标煤。无死角创建节水型企业,累计建成自治区节水标杆企业4家、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1家、市级节水型企业24家,全面覆盖我市现有高耗水行业。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自治区级绿色园区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8家;3家企业的产品获得自治区级绿色设计产品称号。以一批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较高的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逐步形成了钢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尾渣综合利用、铜冶炼+硫酸利用、尾矿渣处理+水泥联产或环保砖生产等工业固废利用产业链条,有效地推进各行业间的耦合链接及副产物交换利用,大大提升了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其中,已投产的广西诺兰德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赤泥综合利用项目(一期)赤泥综合利用率超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诺兰德赤泥综合利用二期、宇盛赤泥综合利用、广西宏创年处理300万吨赤泥综合利用项目、广西能港环保工业固废加工处理项目(年产120万吨钢渣微粉)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加快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
——人工智能赋能破圈产业新赛道。“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市“全域诊断+标杆引领+生态培育”三位一体推进数字化转型,全市智能制造比例显著提升,尤其在钢铁、有色金属、新能源等行业智能化应用成效显著,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趋势持续加强。临港工业智能化转型取得系列成果,在全区率先实现“智改数转”诊断100%全覆盖,形成可复制的“防城港经验”,全市累计获7项国家级智造荣誉,已建成26家智能工厂,卓越级智能工厂实现“零”的突破。11个场景、2个大模型、1款产品入选自治区“人工智能+制造”优秀案例。支柱产业涌现多项标杆应用:广西钢铁集团(柳钢防城港基地)建成全国首家“5G云上钢厂”,AI炼钢实现吨钢能耗降低20.7%;广西华昇建成全国首个氧化铝行业AI大模型,生产操作量降85%,年降本超千万;防城港澳加粮油应用AI平台、红沙核电建设“数字防核”项目,显著降低企业成本,生产效率有效提升;广投海上风电项目引进AI算法+智能巡检机器人,打造智慧海上风电,高危作业替代率、运维效率大幅提高,故障停机发生情况改善明显。
阔步迈入“十五五”,我市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倡导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做到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防城港篇章而努力奋斗。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