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结果揭晓: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获评最高奖项——“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大项目,并作为中国生态治理的生动典范向全球展示。这一国际荣誉的获得,是我市“十四五”以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取得的标志性成果。2021年以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嘱托,以美丽防城港建设为抓手,推动“三个突破年”行动部署,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守护一方净土
蓝天碧水成为城市底色
漫步防城港,处处皆景。抬头是浩瀚的“防城港蓝”——2021年至2024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平均高达98.9%,PM2.5浓度持续向好,清新的空气已成为市民的日常福祉。俯身是潋滟的“防城港清”——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保持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茅岭江、防城江等河流水清岸绿,碧波荡漾。
这份“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的答卷,源于精准科学的系统治理。我市完成广西秸秆禁烧智能监控平台防城港市31个监控点建设,构建秸秆禁燃智能监控网,火点处置率达97%;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推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争取中央资金并带动企业投入超10亿元。同时,颁布《防城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系统推进水源地保护、河岸带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工程,整治入河排污口,全市黑臭水体稳定实现长治久清。通过实施海上环卫制度,岸滩垃圾平均盖度由2024年的1.39‰下降到2025年的0.46‰,以一系列硬核举措守护了这片土地的纯净。
构建生态屏障
陆海统筹守护多样生机
作为广西唯一连续7年近岸海域水质获“优”的地级市,我市的海洋生态优势格外亮眼。近岸海域水质面积优良率稳中向好,海水浴场水质100%达标。这片蔚蓝之下,是2016.3公顷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它们构筑起全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森林生态系统,是抵御风浪的“海岸卫士”,也是生物繁衍的天然乐园。
在陆域,62.3%的森林覆盖率、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构成坚实的生态屏障。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100%。从山岭到海洋,从城市到乡村,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安全格局已然形成。西湾红沙环通过生态化建设,实现了海岸带保护与减灾的双赢,其成功案例入选全球典范,正是这种陆海统筹治理智慧的集中体现。
夯实绿色根基
城乡环境实现美丽蜕变
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在于天然的禀赋,更在于后天的精心雕琢。我市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绿色福祉惠及城乡每一个角落。全市累计改造和新建污水管网超百公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100%和87.05%。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基本全覆盖,一座座镇级污水处理厂高效运行。
在此基础上,我市成功创建1个自治区级生态县、2个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和15个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建成14条幸福河湖。东兴市更是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命名。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的“美丽系列”建设,正让防城港的天更蓝、水更清、家园更宜居。
激活绿色动能
产业与生态和谐共融
高颜值生态最终要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让经济增长与碧海蓝天相得益彰。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8家,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获评广西沿海首家三星级中国绿色港口,绿色制造体系加速形成。
传统产业“染绿”焕新,广西盛隆冶金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成为全区首个完成改造并进入全面公示的钢铁企业;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投运,提升了资源效率。能源结构“向新”而行,白龙核电、海上风电等重大清洁能源项目取得突破,2024年全市清洁能源占比已超60%。一条以生态为本、以绿色为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越走越宽。
西湾案例从本土实践走向国际舞台,正是我市长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结果。我市将继续执生态之笔,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防城港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