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锚定“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定位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5-10-27 08:56     来源:防城港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我市近年来紧扣自治区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的部署,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培育与民生保障等领域多点突破。“十四五”期间,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区前四,以实打实的成效勾勒出临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

高位推动+链式发展,筑牢临港工业“硬支撑”

我市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核心抓手,通过“全流程服务+产业链培育+绿色科创赋能”三维发力,夯实产业根基。建立“招引-落地-建设-生产-升级”全流程机制,实行“一企一策”“厅级领导联系挂钩”“重大项目攻坚”等行动,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调度,统筹各级部门实现常态化、及时性服务,推动优质企业快速落地投产。依托港口区位与龙头企业优势,践行“以大带小、串珠成链、聚链成群”思路。

2021年以来,我市已招引培育神龙、宏旺硅钢等涵盖“原料供应-钢铁冶炼-深加工-固废综合利用”的钢铁产业链规上企业超30家,全力打造千亿级钢铁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我市已获得7项国家级智能制造荣誉,1家企业获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公示,建成26家智能工厂;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超70个,节能量超100万吨标煤。今年1-8月,我市绿色工厂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接近八成,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完善。

AI深度赋能,园区经济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

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市推动临港工业升级的“关键引擎”,AI应用已从“探索尝试”迈向“实效落地”,呈现“场景实、项目实、合作实”三大特征。

广西钢铁集团打造全国首个5G云上钢厂,建成广西首条智能化自动化钢铁分析检测线,将检测流程从数小时压缩至3分钟,吨钢能耗降低20.7%;防城港澳加粮油搭建智能制造平台后,运营成本降低11%,人力成本节约30%,生产效率提高34%,年度减排达15%,实现“降本、增效、减碳”三重效益;市经开区引入全国首个空天卫星产业项目——人工智能与卫星遥感融合应用服务项目,加速推进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与测试中心项目;上思工业园推进糖料蔗智慧种植产业园,防城边境合作区布局人工智能(AI)产业园(含智算中心),广西东兴产业园区建设海上风电AI预警系统,医学试验区则通过AI整合东盟区域药企资源。

本土职业院校与盛隆冶金等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定向培养人才;澳加粮油联手中科院设立实验室,盛隆冶金自建钢铁材料研究院;医学试验区搭建孵化中心,提供设备共享与检测服务,推动创新资源直达产业一线;广西华昇新材料用“智昇”AI大模型管理氧化铝生产,主控操作工作量减少85%,化验效率提高30%,年节省超千万元;企沙港区赤沙作业区自动化卸船机搭载“AI仿生大脑”,卸铝土矿单机效率达每小时1626吨,较人工操作提升10%。

布局商业航天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今年9月,我市成功举办商业航天科技经贸促进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我市与中科卫星、寰宇乾堃合作的“防城港市中科卫星广西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中心项目”“防城港市商业航天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产业链项目”已进入开工倒计时。 10月19日,防城港市投资集团拥有自主产权、中科卫星参与联合运营的“北部湾1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市向天借力发展迈出了高质量的第一步。《防城港市商业航天产业规划(2026—2030)》将纳入“十五五”规划,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引育等维度为产业注入“长效动能”。同时,依托钢铁、有色金属、新能源等现代化临港工业体系,为商业航天提供高端材料与能源保障。

工业发展惠民生,红利直达百姓“家门口”

我市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最终转化为老百姓可感知的民生福祉。以盛隆冶金为例,该企业的发展从就业、收入、城市建设等多方面改善居民生活。截至目前,盛隆冶金已累计提供超1万个就业岗位,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让许多本地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生活幸福感与归属感显著提升。同时,盛隆冶金连续15年位居广西民营企业榜首,其贡献的税收被投入到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与公共服务质量。

科创融合破瓶颈,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我市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既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也推动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

近五年,我市聚焦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及钢铁、有色金属、粮油加工等核心领域,累计实施市本级以上科技项目172项,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撬动全社会科研投入69.08亿元,成功攻克52项重大关键技术,获得128项专利,开发76个创新产品。全市科研投入累计达69.0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五年领跑广西,最高达2.61%,较全区平均水平(0.84%)高出近两倍。“十四五”以来,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02项,新增经济效益133.95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41.31亿元。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58家,较“十三五”末期增长70%;2024年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增长近70%,创新价值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创新营商保障,破解企业“钱”“策”难题

为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我市在资金保障与政策兑现上推出创新举措,切实解决企业“钱从哪来”“政策怎么用”的实际问题。今年5月,首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QFLP(广西柳工华晟创业投资基金)在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落地,总规模5亿元,首期1亿元,重点投向大健康、智慧医疗领域,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同时,我市通过“政策上墙+上门宣讲”扩大政策宣传力度;制定《惠企政策操作流程图》,让企业清晰了解申请材料、办理流程与审批时限;创新“高效办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件事”机制,通过高效对接、审批策划等五项服务助力项目提速。

今年1-8月,全市开工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0个,其中园区开工项目47个、亿元以上项目36个;全市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98%,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16%,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临港工业筑基到AI赋能升级,从商业航天布局到民生红利释放,我市正以“工业为基、创新为魂”的发展路径,稳步推进“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建设。未来,随着更多产业项目落地、创新成果转化,这座沿海沿边城市将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为广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更多防城港力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