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脱贫攻坚 > 自治区扶贫精神

广西“大联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将“困难事”办成“满意事”

2020-05-13 08:51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2016年以来,广西举全区之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民生工程,始终以“搬迁群众满意”为标准,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去年底,71万群众搬出穷山沟,过上好日子。广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肯定。本报今日推出广西“大联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展示我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为全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鼓劲加油。

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十三五”期间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高达71万人,难度可想而知。

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下。2016年以来,广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广大扶贫干部和群众勠力同心,聚焦难点重点,“大联动”创新性开展工作,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将搬迁“困难事”办成了群众“满意事”。

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如今,放眼八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蓝图变成了实景,一栋栋搬迁楼房拔地而起,易地迁来的群众就业有着落,生活有奔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走进梧州市藤县象棋镇罗文村骑马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苏进严家,一个大大的福字彰显出喜庆的气氛。“有对比才看得出差距。”苏进严在手机里翻出旧日泥砖房的照片给记者看,墙体裂缝宽得可伸进一个拳头,与现在家具、电器齐全的新房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广西举全区之力,将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迁出。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区累计已支付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85.797亿元;506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安置搬迁群众住房15.6677万套,78个分散安置点建成安置住房9231套;精准核实搬迁对象16.3783万户71.0065万人,全部完成建档立卡搬迁对象16万多户共71万人的住房建设和搬迁入住任务,搬迁入住率与实际入住率均达100%。广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和入住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排在全国“进度快”的行列。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位谋划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研究出台《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领导包点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点”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包点工作责任制。全区共落实78位市级领导分片包县、476名县级领导包安置点,组成469个工作班子,成员达3000多人,实行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监管、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的“八包”责任制,“包”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的换挡提速。

南丹县包点领导采取“人盯安置点、人盯施工队、人盯工程进度”方法,集中开展征地拆迁、基础建设、主体工程、配套设施、物资储备五大攻坚战。“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仅用150天,就完成了509栋2482套住房主体工程封顶。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广西各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原则。为确保搬迁贫困户“融得入”,全区采取城镇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根据近园区、近城镇、近公园、近景区、近土地等原则,科学布局安置点。

据统计,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套房”式集中安置比例达95%左右,彻底改变过去“天地楼”式的集中安置方式,既利于供水供电、公路修建、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的集中建设,也利于实现公共服务民众共享、后续集中扶持与管理。集中安置实现了有限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破解了搬迁安置中人多地少的难题,促进了城镇化建设。目前,易地扶贫搬迁户中有14万户67万人进入县城和乡镇生活,推动全区城镇化率提高约3个百分点。

创新社会治理去顽疾

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的生活是否满意?田东县思林镇那来村百宾屯的滕茂文用笑脸给出了答案。

“我们一家5口住进了楼房,用上了天然气和自来水,身有残疾的大女儿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到特殊学校学习。”滕茂文家中,冰箱、洗衣机、液晶电视等家电齐全,新的橱柜正在安装。“我的愿望就是全家人身体健康。我还要努力工作,再给家里添一套沙发。”他说。

广西坚持以“搬迁群众满意”为标准,打好“组合拳”,整合多部门资源和管理力量,实行联动联治联创,有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会治理创新,有效解决了诸多顽疾。2019年,全区13个市共接到易地扶贫搬迁信访问题84件,信访事项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极大提升。

从2019年开始,广西统筹对全区13个万人以上安置点实施便民利民“九个中心”服务工程,即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个就业社保服务中心、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一个老年服务中心、一个儿童之家、一个平价购物中心(农贸市场)、一个社会综合治理中心、一个物业服务中心。截至今年4月底,全区50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九个中心”均已配套完善的集中安置点有51个。其他安置点也根据自身情况做到应建必建,为群众解决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矛盾纠纷、治安和环境卫生等一系列难题。

2019年12月,《广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正式施行,明确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已经确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因户籍改变受到影响,可以继续享有农村“三权”合法权益。其中,进城落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原宅基地使用权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同时,可优先办理不动产权证,享受免交不动产权证、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的工本费及免费邮寄居民身份证等优惠政策。

后续扶持提升幸福感

易地扶贫搬迁,仅仅“搬得出”还不行,更要“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2018年起,广西组织各地对原编制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进行修编完善和精准细化,对71万在2016-2019年度计划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后续管理专项调查及安置点信息制图工作,全面摸清后续扶持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后续管理配套设施等情况。

2019年11月,广西编制《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确定“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计划项目2034个,总投资68.82亿元。其中发展特色农林业项目598个、劳务经济项目748个、现代服务业211个,实行资产收益项目126个,社会保障兜底351个安置点1.44万户5.39万人。

贺州市平桂区老乡家园安置点依托扶贫创业园、“藕莲天下”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提供就业岗位达1万多个,为搬迁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该区对招收搬迁户就业的企业给予月工资15%的补助,给搬迁户月工资10%的奖补。为减轻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负担,创造一个过渡适应期,该区还对搬迁户出台免除物业费、垃圾清洁费、电梯运行维护费、公共水电费等措施,平均每户搬迁户每年可减负1000元以上。

广西各地结合实际,大力发展后续配套扶持产业,创造了很多“易地扶贫+”的产业配套发展模式。如“企业(合作社)+园区+搬迁贫困户”“政府+企业+搬迁贫困户”和粤桂扶贫协作劳务输出等模式,探索形成了工厂式、居家式、种养式、贸易流通式、乡村旅游式等多种有效的就业模式,并优先选择在集中安置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打造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贫新模式。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区累计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067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16万人;在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23个农民工创业园,吸纳搬迁劳动力0.37万人就业;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超过4.01万个。

截至今年4月,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3737户614142名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已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就业率94.21%。

2019年12月,广西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用制度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跑好“最后一公里”。《意见》进一步强化安置点搬迁群众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产业扶持、培训就业、文化服务、拆旧复垦、基层党建、平安建设等“十个强化”工作,明确到2020年底,全区搬迁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安置地群众同等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5年底,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实现“能发展、可致富”,有效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袁琳 蒙志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